古代的各种“方舱医院”

古代的各种“方舱医院”

发布者:陈四清发布时间:2022-11-03浏览次数:791

 

        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令人们惊慌失措,为尽快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国家卫健委及相关单位在武汉等地建立了多所“方舱医院”,有效地缓解了新冠肺炎患者“收治难”问题,使轻症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并为武汉迅速战胜新冠肺炎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隔离传染源是防治传染病的重要环节,因此,古人也通过建立“疠所”、“疠迁所”、“安民县”、“安济坊”的方法隔离罹患了疫病的患者,与今天的“方舱医院”作用颇为相似。

一、秦朝设“疠所”、“疠迁所”隔离疫病患者

        秦朝时就已经建立疫情报告制度,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某里典甲诣里人士伍丙,告曰:‘疑疠。来诣。’讯丙,辞曰:‘以三岁时病疕,眉突,不可知,其可病,无它坐。’令医丁诊之。”就是说,乡里如果出现了疑似的传染病病例,典甲(相当于乡长)有责任调查和迅速上报。朝廷根据疫情派医生前往检查治疗,就连三岁的小孩也不能忽视,一旦确定有强烈传染性则必需对相关人员采取隔离措施,要求家人应主动断绝与患者接触,不得与患者一起饮食,不得用同一器皿等。

        为了达到更好的隔离效果,当时还设立了“疠所”,专门用于收治疫病病人,也就是现在的传染病医院、隔离区或“方舱医院”了。

        秦朝时还有专门收容麻风病人的隔离治疗医院,称为“疠迁所”,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风病隔离医院。

        唐代把一些寺院辟作“疠人坊”,用于专门收容麻风病人的医院,而且做到男女分住,由政府给予一定的供养和照顾。

 

二、西汉设安民县隔离疫病患者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天下酷热旷日持久,最终造成大旱,同时蝗灾又起,以青州最为严重,百姓到处逃荒。汉平帝下诏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赐死者一家六尸以上葬钱五千,四尸以上三千,二尸以上二千。罢安定呼池苑,以为安民县,起官寺市里,募徙贫民,县次给食。”即将患上某种传染疾病的人,都统一安置在清空的邸舍房屋中,进行医治。给死者一家死六人以上的葬钱五千,死四人以上的三千,死二人以上的二千。并撤销安定的呼池苑,改为安民县,起官署与住房, 招募贫民迁居于此,由县里发给口粮。

        “舍空邸第,为置医药”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疫病防治的隔离治疗措施,官方出资对死者尸体进行处理则是为了避免死尸的传染,对于疫民的粮食补给则与现在政府对隔离的人员安排饮食等十分类似。

 

三、北宋设置“安济坊”隔离疫病患者

        两宋时期,战争不断,宋代特殊的驻军制度造成了军队在北宋都城开封和南宋所在临安的局部大聚集,对疫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统治者重视疫情信息的上报与处理,还采取保护水源,改善城市卫生的必要措施从根本上加强对疫灾的治理,甚至于官员的政绩考核奖惩都与疫病防治挂钩。

        徽宗于崇宁元年八月二十日,下诏设置“安济坊”隔离疫病患者,并要求根据病人轻重分居不同房间,以避免互相传染:“宜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以防渐染。又作厨舍,以为汤药饮食人宿舍,及病人分轻重异室。”

 

四、2020年武汉设“方舱医院”收治新冠轻症患者

        2020年2月,为了应对武汉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国家卫健委及相关单位在武汉建立了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以及13所“方舱医院”,在短时间内解决了床位不足的问题,大大加快了病人的收治力度,稳定了民心,有效降低了轻症向重症的转化率。

        2020年2月4日,武汉全面着手将会展中心、体育场馆等改造为“方舱医院”,集中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轻症患者,历时仅20多天,就彻底改变了“一床难求”局面。

        从20202月5日武汉的方舱医院开始收治患者,到3月10日最后一家方舱医院休舱,这一段时间16家方舱医院共收治患者1.2万余人,实现了“零感染、零死亡、零回头”。

        因此,在武汉疫情防治的诸多举措上,果断建设“方舱医院”被认为是关键之举,有效地缓解了当时武汉医疗资源紧张困境,解决了轻症患者的收治难题。

 

        多难兴邦,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如今新冠疫情的阴影尚没有散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面对传染性疾病的时候,隔离就是最有效的控制方法,服从政府隔离安排则是个人对疫情防控的最大支持。


来源:唐仲英基金会中医疫病研究中心

文稿:龚旭

审核:陈四清

编辑:章亚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