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巢元方发现疫病的病因乃“乖戾之气”

发布者:陈四清发布时间:2022-11-21浏览次数:19

       

        巢元方,隋代医著名医学家,史书缺传,其生卒年及籍贯不详,大约生活于公元6~7世纪间,一说他为京兆华阴人,一说他为西华人。隋炀帝时任太医博士,后迁太医令。巢元方医术高明,精通医理,对疾病病因病源和证候的研究尤为精深,临床经验也很丰富。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其在书中明确提出了具有传染性的瘟疫的发病因素、病因、传染性及预防措施,将疾病的传染性作为伤寒和温疫的鉴别要点。


一、奉诏编纂《诸病源候论》

        隋朝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相对鼎盛, 国家统一,拥有大量的人才,财力雄厚,为当时医学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条件。

        隋代建立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医学教育机构--“太医署”,也是世界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规模宏大的官办医学教育。同时,隋炀帝下令组织学者广泛搜集医药资料,主要是历代方剂与民间方剂以及验方单方,编纂成卷帙浩繁而庞大的《四海类聚方》(2600卷)。在这种背景下,大业六年(610年),巢元方等奉诏编纂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科学化、系统化地详细论述病因、病理及症候的医学巨著《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全书50卷,又称《巢氏病源》,分病源67门,列证候1720论,以病为纲,除载有疟、痢、疸、霍乱、天花、麻疹等具体的传染病病种外,还有时气病、伤寒病、热病、温病、疫疠病等的专论,对温病范围、脉证、传变规律、变证都有细论。


二、打破陈规,创立病因新说

        对病源、证候多有创见的巢元方,突破了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传统三因致病学观点,大胆创新,提出了病因学中新的论点,确切地认识了某些疾病的病源,把中医的病因学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对于传染病,隋代以前的医学家论述流行性传染病时,通常把它列人伤寒、温病和时行病中,认为是天气不正常,气候突变,人触冒了寒毒而引起发病。巢元方经过仔细观察,发现气候异变的确能引起疾病,他说:“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究其病因,巢元方经过仔细观察,发现气候异变能引起疾病,但并不是所有天气异变引发的疾病都会引起流行,那些传染性很强、容易引起大流行,甚至导致整户、整村人染病而死的传染病,巢元方认为是因为感染了天地间另有一种的“乖戾之气”。他在《伤寒诸候》、《时气诸候》、《温病诸候》中都有“此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的叙述。

        乖戾一词出自《史记·天官书》:“三能色齐,君臣和。不齐,为乖戾。”其中乖的意思是指乖张 ,戾的意思是指暴戾,乖戾的意思是指乖悖违戾,抵触而不一致,多和于形容一个人的性格,如性情乖戾、脾气乖戾等。巢元方将疫病的病因称为“乖戾之气”有独特的意思,一是说明其非同常规的外感六淫、时行之气,二是形容这种病传染性之强、发病之暴急危重。因此,与现在强调的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性致病因子认识不谋而合,令人叹服。

        乖戾之气可有经口及接触性传播两种传播方式。其中经口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发生疫病,因此要预防疫病,必须讲究饮食卫生;接触性传播则是指与患疫病的人共同居住或到因疫病而去世的人家中去或使用患疫病的人使用过的器具,“看侍扶接,而注气流移染易”,便会通过接触传播疫病,就可能会得与病者相似的疾病。

        巢元方还认识到人们感染传染性流行病的原因与人的身体状况大有关系。当人体虚弱时,乖戾之气更容易侵入人体。毒进经络后,钻入心腹,则致疫病了。有的人因悲伤哭泣,情绪不稳,腑脏虚弱,凶邪之气也很轻易地钻入体内,使人四肢沉重。也就是说,抵抗力差,疫病就会乘虚而入。



    巢元方善于总结隋及隋以前的医学成就,对病因学的发展做出了新贡献,开创了医学探索之风。其著作《诸病源候论》,被称为“医门七经”之一,阐述之病,涉猎广博,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普济方》、《医宗金鉴》皆受其影响。该书作为经典医籍,被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影响深远。巢元方医术广博,各科兼备,不守旧说,勇于创新,不愧为一代医学大家。





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唐仲英基金会中医疫病研究中心

文稿:谢承豆

审核:陈四清

编辑:章亚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