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河医派丁甘仁与洋医生打擂台治伤寒病名震上海滩

孟河医派丁甘仁与洋医生打擂台治伤寒病名震上海滩

发布者:陈四清发布时间:2022-11-29浏览次数:243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高热、全身中毒性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等。肠出血、肠穿孔是主要并发症,甚至会引起死亡。

        一百多年前,上海滩破天荒地竟发生过一起中西医摆擂、比试医术高低的新鲜事,打擂的双方是孟河医派名中医丁甘仁和一位洋医生约翰,担任裁判的则是上海第一家西医院的洋人院长。

一、上海滩中西医打擂引轰动

        杨忠所著《丁甘仁传》中详细记录了这次事件,“打擂”首先是由洋西医挑起来的。

        1907年10月13日,天主教江南教区为在金神父路(现瑞金二路)开设的第一家西医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举行开业典礼,应邀而来的除了上海社团和各界名流外,还有在沪的各国领事、西医馆的洋大夫以及一些主流媒体,凭治疗 烂喉痧传染病而盛名的丁甘仁先生,作为在沪的知名中医被邀参会。

        热烈而隆重开幕仪式的结束后,丁甘仁等参观了医院设施,又参加了招待酒会,他与美租界西医馆的洋大夫约翰紧挨着。当有人向约翰介绍身边的丁甘仁时,约翰露出不屑的眼神,很不礼貌地用夹生的汉语说道:“中医能治病吗?”又补充一句说:“中医不中意。”丁甘仁也没有给他留情面,回敬道:“西医是万能的吗?”也补充一句说:“西医是戏医”......

        两人语言互不相让,引来了众多参加典礼的人围观,约翰顿时面红耳赤,恼羞成怒地嚷道:“丁先生你代表中医,我代表西医,我们就在这个新开的广慈医院里摆个擂台治病,看看究竟是中医好还是西医疗效高,你看如何?”丁甘仁也不甘示弱:“悉听尊便!”

        广慈医院的洋人院长对一中一西两个医生欲“摆擂”争高低,觉得是个免费扬名的好机会,乘机鼓动说:“我做你们的裁判,医院里正好有许多刚入院的病人,今天就选病人开始比赛”,他接着又很有风度地说:“为显公平,必需抽取同一个病种的人进行比赛,以疗效评优劣。”

        最后,大家商量决定把中西医当时都较为棘手的“伤寒病”作为“打擂”的病种。之所以选伤寒病,洋人院长知道虽然西医疗效也不确切,但他认为总比中医治疗先进些,这样丁甘仁就会必败无疑,就想借此打压一下上海的中医,为他新开张的广慈医院做一次免费广告,一举两得。

        广慈医院开业庆典变成了丁甘仁与约翰中西医的“擂台”,这一新闻迅速出现在上海各家报纸上,一时沸沸扬扬,家喻户晓,大家都拭目以待中西医“打擂”的结果。

二、孟河名医丁甘仁其人

        丁甘仁(1866-1926年),原名丁泽周,是我国近代中医教育事业的伟大先驱,著名中医学家。

        1866年生于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城门外的丁氏家族,丁甘仁6岁入私塾读书,学习四书五经,4年后即可写文章,颇具文采。然在他12岁时家道中落,父亲无力供他读书,本希望他弃儒从商,但丁甘仁要求学医,由于当时孟河镇已经有了费伯雄、马培之等响誉全国的名医,外地来孟河求医的络驿不绝,孟河人都以学医为荣。因此父亲决定支持丁甘仁的学医志向,并帮其师从马仲清,后来又师从费伯雄门人丁松溪,再后来跟随孟河四大家之一的马培之学习。

        马培之擅内外科,尤以中医喉科著名,对丁甘仁影响很大。

        丁甘仁18岁时开始在苏州、无锡之间行医,这期间和吴门的温病学派叶天士、薛雪的弟子门人经常往来、交流,在掌握温病学派的“轻灵”方面颇有收获,因而医道大进。

        丁甘仁28岁时到上海谋求发展,经同乡巢崇山推荐,至上海仁济善堂行医。在这期间与汪莲石、唐容川、张聿青、余听鸿等名医相互交往,相互切磋。尤其受汪莲石影响较大,潜心研读舒驰远的《伤寒集注》,在伤寒六经辨证及治法等方面获益匪浅,医术更加精湛。

        1896年初冬,沪上流行“烂喉痧”,此病类似西医学的猩红热,多发于冬春两季,是一种传染极快的传播性疾病,不及时治疗,不日毙命。此病以贫苦之众罹患居多,沪上有数万人得该病,误医者或延医者必死,其数难计。一时人心惶恐,谈之色变。其时沪上的中医、西医诊所皆人满为患,但因治不得其法,多无功而返。惟丁甘仁所在的中和里诊所,疗效甚佳,每起沉疴。一传百传,故而医道大行。

        丁甘仁悬壶济民,犹如开仓赈灾一般,蜂拥而来,对贫困者,不取分文,被老百姓誉为“活菩萨”。丁氏善举,也惊动官府衙门,派员褒扬一番,遂上报朝廷嘉许。因此丁甘仁更是名声大振,在上海乃至全国中医界都有很高的威望。他历任中华医药联合会董事及医部副会长、上海中医学会会长、江苏省中医联合会副会长等职。

三、20天治愈伤寒病完胜洋医生

        广慈医院的洋院长取出两份伤寒病历,丁甘仁与约翰各抽一个病例。依规则,丁甘仁只能用中药,约翰则能用西药,治疗期限为20天,治愈标准为病人恢复健康或朝康复的方向发展,并以理化检测客观数据为凭。

        丁甘仁抽取的病人是法租界的男性35岁洋人史密特,是法国通商局的一名助理。史密特听说丁先生是上海滩大名鼎鼎的医生,很乐意接受,不仅主动配合,还给了丁甘仁精神上的支持,对中医治疗充满信心。

        丁甘仁认真细致地对史密特进行望闻问切后,辨虚实寒热,察阴阳五行,制定出了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案,精心配制了5剂药并亲自煎熬。史密特吃了他开的药,大有起色,热度渐降,面有红晕,胃口微开。丁甘仁根据病情,又对药方作了调整。他认为史密特的病证,属于寒从内生导致气血凝滞,第二步则可以舒通经络,扶脾祛寒,护阳伐阴,又是5剂汤药。10天下来,丁甘仁去广慈医院查房,史密特早已立在门口迎候,拉住他的手面带悦色地说:“我们成功啦!谢谢!”

        丁甘仁询问了史密特一些情况,又切脉看了舌,史密特说:“丁大夫,我的病好了,不需要吃药了吧?”“从脉象看,寒气已出,但脾虚阳乏,当以扶正祛邪,最后一役直捣黄龙,否则功亏一篑。”丁甘仁信心十足地说。史密特神秘地对丁甘仁耳语道:“约翰大夫的病人,依旧发热不止,病不见好。”

        20天过去,当时的报纸早已提前营造了气氛,人们翘首以待。这一天,风和日丽,广慈医院门口早已挤满了人。报界更是抓住这个新闻热点,派出了强大阵容,然而那位“败擂”的约翰大夫却托辞未来。

        广慈医院院长略带沮丧地宣布:“这次中西医擂台结果,伤寒患者史密特经过20天中医治疗,已经基本恢复健康,各项化验指标正常或趋于正常,丁甘仁先生代表的中医获胜!”

        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丁甘仁英雄般地被推到台上,记者的相机“嘭嘭”而闪,像放出的礼花。丁甘仁作了言简意赅的讲话:“中西医的出现都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我们应该携起手来,取长补短,各自包容并发挥优势,与我们共同的敌人——疾病作斗争!”他看了看台下又激昂地说:“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认识有别,这不是彼此诋毁的理由。我坚信并以事实证明,中医是有强大生命力的,它永远也不会衰亡!”

        丁甘仁“胜擂”的消息,传遍大街小巷,《申报》第一时间予以隆重报道,标题“国医胜擂,洋医败北”,详尽介绍了中西医对擂经过。

        时值欧风东浙,中医受到冲击,孟河名医丁甘仁的胜出无疑给中医增添了信心与活力,他用事实证明并捍卫了中医。




唐中悦评:中医既往都是采取“师带徒”的方式进行教育,不但培养的人数少,而且质量难以保证。丁甘仁是著名的孟河医派四大家之一,他的最大贡献还在于开创了中医药院校教育的先河。20世纪初的中国,中医面临着“外见辱于西医,内见轻于政府”的危难局面。1916年,丁甘仁与夏应堂、谢为恒在上海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成为中国近代中医教育最有名气的学府之一,当代许多中医名家,如程门雪、黄文东、秦伯未、章次公、王慎轩、张赞臣等,都是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早期学生。新中国成立后,程门雪、黄文东先后担任过上海中医学院院长;秦伯未曾历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国家科委中药组组长、北京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章次公曾任卫生部顾问兼北京医院中医部主任。


来源:唐仲英基金会中医疫病研究中心

文稿:杨璞

指导:陈四清

编辑:章亚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