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冬至送瘟神

壬寅冬至送瘟神

发布者:陈四清发布时间:2022-12-23浏览次数:114

        天旋地转,终于等到了“一年中白天最短、夜间最长的日子”--冬至。

        唐代杜甫漂泊在夔州时,写下了“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的诗句。我们周围不少人这些天正直面新冠病毒这个瘟神,很多人正在中药、西药、白天水、水果、生姜、葱白的相持下,体验着“阳过”的历练,期待着“阳康”的到来。

        “阳过”的过程滋味只有“阳过”的人才知道,然而正如杜甫所写的那诗:“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虽然天寒地冻还会更甚,但“冬至一阳生”,从今开始,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阳气开始从潜伏的地下、体内不断生长壮大、上升外发,不但会帮助我们达到“阴阳平衡”的良好,还会帮助我们战胜那个如狗皮膏药一般“喜冷怕热”的新冠病毒瘟神。

        卫气出下焦,阳气是人体健康的主导。《黄帝内经》中提到“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从冬至到立春这45天,阳气渐生,阴气渐收,人体阴阳代谢处在阳生阴弱这一过渡时期,从“天人合一”的养生理念出发,多吃温补阳气的药物,就是助力实现“阳气充足,腠理固密”的匡扶正气之举。(注:对于已经患了新冠的人,则宜滋阴润肺食物为主,否则火上浇油,咽喉红肿热痛会加重。)

        “冬至大如年”,《周礼》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通过冬至日的祭祀祈福,来祈求来年的五谷丰登、瘟疫消除。但要想战胜瘟疫,仅靠祈求是远远不够的。远不如医圣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来得简单、实在、有效。

        东汉时期,“伤寒”肆虐令张仲景家族2/3的人因染疾病而死去,其中死于伤寒病的竟占了十分之七。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不少人连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十分担心穷困人因受寒凉引发疫病。经过反复琢磨,终于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起名为“祛寒娇耳汤”。他令人将大锅支起,将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用面皮包成耳朵模样,大火沸水煮熟,为穷人开始舍药治病,人们吃了“娇耳”,感到浑身发暖,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就这样,慢慢流传开来,演变成了广受中国人民喜爱的食物--饺子。据传张仲景是冬至这天去世的,冬至吃饺子,一是不忘名医医嘱,二是可能为了纪念这位千古医圣。

        晚唐诗人韩偓在冬至夜即兴写了诗词:“四野便应枯草绿,九重先觉冻云开。阴冰莫向河源塞,阳气今从地底回。”是啊,冬至已到,立春已经向我们招手,让我们平淡思想、穿暖衣服、加强营养、开窗通风、居家运动、戴好口罩、勤洗双手,众志成城,早日送走新冠病毒这个瘟神!









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唐仲英基金会中医疫病研究中心

文稿:陈四清

编辑:章亚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