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不仅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赤壁之战兵败,终止了曹操大军南下的步伐,促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多数人认为曹操失败的原因是孙刘联盟的战术策略,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就是“瘟疫”。
《三国志·武帝纪》中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江表传》中记载:“周瑜破魏军,曹公复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南朝著名史学家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评价赤壁之战时说: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然则魏武之东下,非失算也。因此,从多方记载来看,赤壁之战曹操之所以会失败,并非曹操失算,确是因为“疾疫大兴”。
在卫生条件极其落后的古代,瘟疫有着极为可怕的杀伤力。可以说在整个赤壁之战过程中,曹军都遭遇到了疫病的困扰,无论是刚到巴丘时,还是赤壁之战的前哨战役,又或是战败之后困守南郡之时,曹军都深受疫病的侵害。
按《宋书·五行志》记载:“吴疫,三年内京都死者竟达十万”。又按《三国志·全综传》记载:“秋七月,以兵三万讨珠崖儋耳,是岁大疫。军行经岁,土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可以看出,当时东吴所在的江南地区的瘟疫极为凶猛,每次爆发,都会带走数万条性命。
曹操麾下的军队,为什么会在短时间内被瘟疫袭倒,而对东吴军队却影响不大,除了可能是曹操对疫病管控处理不当有关外,更主要的曹军士兵,从北方到了南方水土不服,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士兵体内普遍缺少相应的疫病抗体。
相传西汉名将马武将军在一年的夏天被敌人围困在荒无人烟的山谷中,天气酷热,处于断粮草缺水的困境,人和战马都腹胀如鼓,小便如血,滴沥不尽,眼看快要撑不下去了。
有一天,马夫突然发现马不尿血了,仔细观察后发现了其中端倪,原来马总是在嚼食一种牛耳形的野草,聪明的马夫猜想此草定能治病,就拔了几棵自己试吃,果然病情大减,小便也很快恢复正常。马夫连忙将这一发现禀报给马武,马武问到哪里可以采摘到这种野草,马夫随手一指:“车前就有。”马武于是吩咐让人、马大量食用此草,几天后人和马的病症竟都神奇消失了。马武军惊叹车前之草的帮助,从此就把此草叫作车前草。
车前草在路边、在沟旁、在潮湿的地方,随处可见它们贴地而长。它的全草和种子都可以入药,具有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等多吃功效,常用于治疗水肿尿少、热淋涩痛、暑湿泻痢、痰热咳嗽、吐血衄血、痈肿疮毒等病症。明朝《名医类案》记载:北宋诗人欧阳修曾患暴泻,经名医多方医治,难以奏效。后用车前子偏方一味,米汤送服竟然一服而愈,盖因车前子使“水道利,清浊分”,即“利小便实大便”法,大便中的水液从小便而出,腹泻自然就好了。
时事造英雄,与曹操不一样的,诸葛亮在南征过程也遇到了瘟疫困扰,但由于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仍然取得了南征的胜利。
刘备、诸葛亮率大军入蜀后,南中四郡拒绝接受蜀汉的统治,也不向蜀汉政权纳税服徭役。益州郡大姓雍闿、孟获等更是集结起来反蜀,威胁着蜀汉的后方。刘禅立后,诸葛亮趁与东吴通好之际,决定举兵南进。他不但想借机解除蜀汉后方的威胁,更想掠夺南中四郡的物资。
南中地区夏秋季炎热,雨量多,湿度高,很适合蚊虫的生长与疟原虫在蚊体内繁殖,因此丞相长史王连向诸葛亮上谏道:“南中是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应该以一国所望,冒险而行。”但诸葛亮从长远计,仍决定南征。
公元225年春,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大军分三路,分别向南挺进。当年五月,诸葛亮亲自率领的西路主力渡过金沙江(泸水),进入今云南地区。潮湿的山区,导致军中感染疟疾而死亡的人难计其数。宋代《太平寰宇记》中曾记载道:这里一年四季都很容易感染瘴气,如果三四月间发病,马上就会无法医治而死掉。如果不是三四月份得病,一般人多会既闷又吐,但五月上旬得病的人却没有这种症候。所以诸葛亮选择“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其实是选择了相对较佳时期。
《云南志略》中有一首诗对诸葛亮南征遇疟疾作了详细描绘:“雨中夜渡金沙江,五月渡泸即此地。三月头来九月末,烟瘴拍天如雾起。”五月渡江正值疟疾流行季节,因而士兵染疟者不少。《三国演义》描写了蜀军染疫的惨景:“夜夜只闻水边鬼哭神号,自黄昏直至天明,瘴烟之内,阴魂无数。”
可能是有上天的眷顾,诸葛亮南征虽遇疟疾,但由于选择的是五月,没有对军队的战斗力造成严重影响。当年的秋天,南中四郡悉被平服,十二月诸葛亮即率大军回到了成都。
唐中悦评:两汉时期,疫情的汹涌,催生了我国一部伟大的医学著作的诞生。时任长沙太守的张仲景,他的家族原有两百多人,在十年内被伤寒夺取了近一半的生命。有感于瘟疫给家人和百姓带来的痛苦,张仲景潜心研究古籍,寻找治疗伤寒的药方,终于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写成《伤寒杂病论》。后人称赞《伤寒杂病论》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张仲景也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来源:唐仲英基金会中医疫病研究中心
文稿:龚旭
审核:陈四清
编辑:章亚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