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6万人死亡的1910年东北鼠疫

高达6万人死亡的1910年东北鼠疫

发布者:陈四清发布时间:2022-11-21浏览次数:1027


        鼠疫(pestis)又称黑死病,是因感染鼠疫耶尔森菌(鼠疫杆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是国际检疫传染病,也是我国法定的甲类传染病。

        1910年,在我国东北三省爆发了20世纪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流行性鼠疫,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高达6万人死于这场瘟疫。

一、疫情爆发,如中魔咒

        1910年10月25日,位于中俄边境的一座边陲小城“满洲里”,从俄国回来几天的两名工人突然离奇死亡,他们症状基本相同,都有发烧、咳嗽、吐血,死后浑身发紫。这种神秘的疾病在短短几周之内,就沿着新建的铁路线蔓延到了东北的大城市哈尔滨。

        之后,哈尔滨整座城市像是中了魔咒一般,疫情如恶魔一样疯狂地传播、肆意地荼毒生灵!患病的人先后出现高热、寒战、胸闷、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类似症状,不久便窒息死亡。

尤其令人恐怖的是,早期感染这场瘟疫的人死亡率高达90%多!以哈尔滨为代表的东北三省成了疫情的重灾区,多个城市均出现疫情爆发,连连告急!

二、临危受命,走马上任

        当年,哈尔滨是国内少有的国际化都市,侨居着十余万外国人,疫病的爆发变成了国际事件。当时的东北防疫大臣施肇基敏锐地觉察到,他面对的不只是传染病,而是一次可能导致亡国的内忧外患,因为当时盘踞东北的俄、日这两个贪婪的帝国,可能会利用这次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危机之下,一筹莫展之际,施肇基想到了青年才俊伍连德先生。

        伍连德从小聪慧过人,学业优秀,1903年就成为第一个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华人。1907年,他回国担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校长,短短2年时间,他就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医学人才,陆军军医学堂迅速摆脱了日本人的影响,发展为一所现代化医学院校。既有过硬的现代医学知识,又有很好的领导能力,因此伍连德自然成为此次抗疫首选人才。

        清政府命令伍连德出任“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临危受命,他火速从天津赶往哈尔滨,领导东北抗疫,那一年,伍连德年仅31岁。

三、解剖尸体,发明口罩

        伍连德到达哈尔滨后,他立即感受到空气中的紧张气氛和广大市民的惶恐情绪。死亡的威胁愈演愈烈,为尽快弄清楚致病原因,伍连德决定对新近死亡患者的遗体进行解剖。然而,当时的中国人思想十分保守,解剖尸体是绝对的禁忌,被视为对死者的严重冒犯。但是为了找到答案,为了更好地防疫抗疫,伍连德仍然顶着压力完成了死亡病例的解剖,并成功地在死者体内找到了这次瘟疫的元凶--“鼠疫杆菌”。

        虽然号召民众采取了大规模灭鼠运动,但是却并无成效,疫情仍在不断发展。伍连德经过反复思索与观察,发现生活在密闭房屋内的人容易呈现聚集性死亡的趋势,由此他大胆提出:“此次鼠疫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飞沫传播的”,于是伍连德将其命名为“肺鼠疫”,来与一般鼠疫相区别。

        知道了传染途径,就知道了控制疫情必须要防止人与人之间的空气飞沫传播,为此伍连德发明了一种专用防疫口罩,即用两层纱布,内置一块吸水药棉。

        伍连德发明的这种口罩被后人称为“伍氏口罩”,也就是现在医用口罩的雏形,最终有效阻断了疫情的传播。

四、集中隔离,火焚尸体

        弄清楚发病特点之后,伍连德立马报告政府,解释了鼠疫的传播原理,并主张封锁哈尔滨这座城市,切断疫情的传播通道。伍连德指挥将疫情最重的傅家甸分为四个区,每个区居民非必要不得跨区;并且组织抗疫人员挨家挨户检查,一旦发现感染者立即送医,并将其居住之处彻底消毒;又将接诊医院按病情划分为:疫症院、轻病院、疑似病院等。

        当时为了更好地隔离病人,火车车厢也被征作临时隔离病房,临时收容接触者及疑似者。



        在这一连串的有效防疫措施下,东北三省的鼠疫疫情终于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未彻底停止。伍连德必须继续寻找原因,他发现城北坟场露天堆放的大量棺材和尸体,方便了鼠疫杆菌的传播。于是,伍连德又做了一件有违大清伦理的决定--火化病患尸体。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带着部分官员乡绅见识了那恐怖的坟场,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同时清政府发来电报批准焚尸。

        伍连德亲自指挥穿着防疫服的工作人员,把尸体、棺材堆在一起,然后泼上煤油。随着伍连德威严的号令,一群衙役齐喊:“奉旨焚尸!”火焰腾空而起,焚尸举措持续了3天,东北三省也终于迎来了鼠疫防控的转折点!



五、战胜疫情,开会总结

        1911年的3月1日,哈尔滨鼠疫死亡人数下降到零,之后数日均无感染和死亡病例,于是,伍连德郑重地向公众宣布:“傅家甸解除隔离!”至此,吞噬了6万多条生命的鼠疫,在伍连德的有效指挥下,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终于宣告结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依靠科学手段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成功控制传染病的壮举,在世界近代防疫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后来,伍连德被尊称为“鼠疫斗士”,也因此成为第一个被提名诺贝尔奖的华人。

        1911年4月,万国鼠疫研究会在沈阳召开,这是由清政府主办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32岁的伍连德光荣担任此次会议的主席。会议由11个国家的34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确定了许多国际通行的防疫准则,完成了长达500页的《1911年国际鼠疫研究会会议报告书》,该书成为国际流行病学上的一部经典之作;为此后的国际防疫合作奠定了基础;也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公共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

  

    小贴士: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都可作为鼠疫的传染源,主要是鼠类和其他啮齿动物。黄鼠属和旱獭属为主要储存宿主。褐家鼠、黄胸鼠是次要储存宿主,但却是人间鼠疫的主要传染源。其他如猫、羊、兔、骆驼、狼、狐等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各型鼠疫患者均为传染源。
        鼠疫的传播途径的有三:(1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构成啮齿动物-鼠蚤-的传播方式鼠蚤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2经皮肤传播少数可因直接接触患者的痰液、脓液或病兽的皮、血、肉经破损皮肤或黏膜受染。3呼吸道飞沫传播肺鼠疫患者痰中的鼠疫耶尔森菌可借飞沫构成人-人之间的传播,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大流行。
        预防鼠疫的方法除了避免进入鼠疫疫区,避免接触鼠疫患者外,要积极开展灭鼠、灭蚤活动,及时将病死动物深埋或焚烧。


来源:唐仲英基金会中医疫病研究中心

文稿:王英超

审核:陈四清

编辑:章亚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