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香囊用处大

小小香囊用处大

发布者:陈四清发布时间:2022-12-08浏览次数:2154



        香囊,又称香袋、花囊、荷包、容臭、蚌粉铃等,早在周代,中国人即已有佩戴香囊、沐浴兰汤的习俗。

 

一、香身作用

        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椒专佞以慢滔兮,铩又欲充夫佩帏。”这里的佩帏即香囊;《礼记·内则》云:“男女未冠笄,衿缨皆佩容臭”,容臭也指的是香囊。

        “怪得轻风送异香,娉婷仙子曳霓裳。”唐代仕女,没有不佩戴香囊的。骆宾王《咏美人在天津桥》诗云:“美女出东邻,容与在天津,动衣香满路,移步袜生尘。”之所以美女走过的路都是香的,是因为她们配戴了香囊。

        明时,端午节佩戴香囊之风,蔚然成风。李梦阳《汴中元夕》诗云:“玉馆朱城柳陌斜,宋京灯月散烟火,门外香车若流水,不知青鸟向谁家。”一辆辆香车从门外过去了,上面全是香气袭人的美女,可见当时开封仕女佩戴香囊的风气之盛。


二、礼制作用

        《诗·大雅·生民》记:“取萧祭脂”,“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这里说的是熏燃蒿草和动物脂肪,使气味上达于天,祖先神灵于是安而飨之。说明香囊最早是为祭祀之用。

        香囊还被上层贵族用以划分尊卑等级。汉晋时期的官员用随身佩戴的香囊装自己的官印,隋唐时期这一制度最为完备,唐朝以鱼符作身份标示,皇帝赐五品以上官员随身鱼符,官员们盛放鱼符的香囊也被称为“鱼袋”。

        在唐代时期已经出现用金银玉器、竹木牙角、黄金等材料制作的香囊,而这种香囊只有权贵人家才能应用。《旧唐书》记载,安禄山反叛,玄宗等逃离长安,途径马嵬坡时,赐死杨贵妃,并葬于此地。玄宗后来自蜀地重返京都,念及旧情,密令改葬。当挖开旧冢时,发现当初埋葬时用于裹尸的紫色褥子以及尸体都已经腐烂,唯有香囊还好好的。这就说明杨贵妃身上佩戴的香囊,是用金属制作的。

二、装饰作用

        香囊不仅可以随身携带作为服饰的装饰品,还可以用于装饰车撵、睡床、彩缦等。

        南唐后主李煜宫中有主香宫女,专门负责持百合香、粉屑到各处均散。

        魏晋陆翙《邺中记》记载:“帐之四面上十二香囊,采色亦同。春秋但锦帐,里以五色缣,为夹帐。夏用纱罗,或綦文丹罗,或紫文谷,为单帐。”《香艳丛书》记载:“人生相见,且论杯酒,房中小小,何暇匆匆! 遂引少府向十娘卧处: 屏风十二扇,画障五三张,两头安彩幔,四角垂香囊;槟榔豆蔻子,苏合绿沉香,织文安枕席,乱彩叠衣箱。”说明古人习惯在帐内悬挂装有香料、草药的的香囊,当然这种香囊不仅同时具有装饰睡床的功能,香囊散发的香气还可以起到安神的作用。

        宋代贵夫人喜欢在车里悬挂香囊,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特别记下了当时的这种风尚:“京师承平时,宋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鬟持香毬在旁,二车中又自持两小香毬,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


三、商品交易作用

        从宋代开始,经济快速发展,香囊从一开始家庭制作,慢慢成为一种商品进而可以买卖。出现了出售香囊的店铺。

        到了明清,香囊不再是家庭自产自用的物品,更成为社会流通中的商品。清余怀《板桥杂记》记载:“曲中市肆,清洁异常。香囊、云舄、名酒、佳茶、饧糖、小菜、箫管、琴瑟,并皆上品。外间人买者,不惜贵价;女郎赠遗,都无俗物。”

        即使到了今天,每年端午节时,香囊仍是集市上一个最受欢迎的商品。



四、表达情意作用

        到了明清时期,香囊成为馈赠佳品,特别是相恋男女以此作为馈赠的信物。《二刻拍案惊奇》:“半日转来,只见满生醉卧书房,风飘衣起,露出里面一件衣服来。看去有些红色,像是女人袄子模样。走到身边仔细看时,正是女儿文姬身上的。又吊着一个交颈鸳鸯的香囊,也是文姬手绣的。” 这里的香囊就成为了青年女子赠与爱慕之人,表达情意的信物。


五、治病作用

        香囊里边放入不同的芳香类物质,达到芳香化浊,清热祛邪,提神醒脑,祛寒暖体,抗菌消炎等不同作用,因此,香囊也是一种很好的外治方法。

        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将丁香、木香等中药缝进香囊中,随身携带,用于医治呕吐、腹泻等疾病。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将蒸煮好的豆子,放入睡觉的枕头里可用于治疗失眠,该书还介绍一则预防做恶梦的验方:取雄黄如枣核,系左腋下,可“令人终身不魇寐”。

香囊内放入紫草、银花、连翘等清热药物散发药物,就有了一定的解毒清热药效,能防身体局部疖肿萌发,防止较大些感染发生。

        香囊内放入冰片、薄荷、樟脑等带有刺激性的药味,可以提高神经兴奋性,祛除疲劳。

        香囊内放入艾叶、细辛、砂仁等辛温特性药物,佩戴在身体局部可以起到温暖散寒作用,也能防止寒邪对身体侵害。

        《抱朴子·登涉》中记载:“黄帝欲登园丘,其地多大蛇,广成子教之佩戴雄黄,其蛇皆去。”香囊内放入苍术、白芷、菖蒲、川芎、香附等东西,这些东西有很强的挥发性,做成香囊状佩戴在身上,特别是在春夏之际,苍蝇、蚊虫比较多,惧怕这种芳香味,就会不来叮咬人体,因此起到驱蚊、避害作用。难怪民间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的说法呢。


六、预防疫病作用

        香囊现在广受重视,是因为其还有独特的预防疫病作用。

        明代《本草经疏》中写道:“芳香之气,能避一切恶邪”,这也就说明我们古人早在很久之前的汉代就用芳香药物来辟秽。

        据研究,香囊浓郁的药香在口鼻周围就可形成高浓度的小环境。香囊中的药物并没有直接杀死病毒和细菌的作用,而是药物散发出持续的芳香气味,刺激人体呼吸道黏膜产生了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这种抗体对病毒和细菌有较强的灭杀作用,使这些微生物在上呼吸道黏膜不能存活,因而起到预防传染病的作用。

        2020年11月13日,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在《中国中医药报》无偿发布了预防新冠肺炎的香囊配方,即取藿香、苍术、厚朴、白芷、草果、菖蒲、甘松、艾叶、冰片等,各取适量,共研细末,制成香囊,佩挂胸前,以用于预防新冠肺炎之用。




唐中悦评:历经数千年发展,香囊内容物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各种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现今香囊不但已经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近年来更因其独特的预防疫病作用备受推崇。




来源:唐仲英基金会中医疫病研究中心

文稿:芦雯

审核:陈四清

编辑:章亚承